close
一、现代物流业是基于社会发工深细化,并以专业化实现其综合效益的新兴产业。
商业从手工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交换,标志着社会第三次大分工的顺利完成。这次分工的直接动力是:专业化的分工能有效节约社会劳动,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。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,商业的产生和发展不仅造就了一个新兴而独立的行业,同时也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。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,生产者所需的原材料要通过一定方式进入生产过程,经营者所购商品要通过一定途径到达消费环节,这就有了产生物流的经济动因。在生产经营规模和销售辐射半径较小时,各经营主体自办物流具有快捷和灵活的优势。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生产力的发展不会止步,产业之间及产业内部的分工也日趋深细。受此大势影响,工商企业内部逐步出现商流、物流、信息流分离的倾向。对规模不大的众多经营主体来说,自办物流与社会物流的效率和效益比较,也成为其经营决策必须考虑的问题。
如果说商业的出现,引起销售职能与生产职能分离的话,那么物流业的凸显则意味着物流与商流、信息流在更高层面的融合。有一点必须提及的是,这种形似分离实为融合的趋向并不取决于人们的意愿,而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。可以肯定地说,以社会化、专业化实现效率优先的现代物流业,是对传统物流理念的扬弃。
长期以来,人们将物流视作产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。要实现生产过程的继起,要完成商品-货币的惊险跳跃,物流就不可或缺。在这里,物流仅仅是“物品运输”的化身,物流过程从属于产销过程,物流效率淹没于经营效率。它只是工商企业产销链中的一个螺丝,运作系里的一个部件。现代理念则把物流看作是一种资源,不同的配置能产生不同的效益,科学配置与组合能够大大提高物流的效率;已有的经验表明,在政府配置与市场配置、分散配置与集中配置中,后者的效率大大高于前者,这也是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运营效率差异的原因所在。对工商企业而言,用最短的时间、最好的方式、最优的服务实现商品实体的空间转移,昭示着效益最大化目标的部分实现。对全社会而言,减少物品的重复对流,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物流设施的效能,意味着物流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节约。
传统理念习惯将物流诠释为“物品流通”,也就是运运货物而已,无足轻重。在此观念支配下,物流成为仓储运输的一个环节,有货就流,无货就不流。快流慢流、多流少流似乎无碍大局,至于核算、效率、效益更没有谈的必要。现代理念的理解则迥然不同,认为物流是接受生产者、经营者要约,实行集中采购与分拣,分送至各要约人的系统过程,并表现出“第三方”形式的独立人格。这种物流藉分离采购行为与销售行为实现分工专业化,将物流功能从生产者和经营者那里剥离出来凝聚在一起,借助现代科技进行系统而有效的整合,最大限度地获取分工专业化带来的收益,进而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。这种独立地位和专业运作,不仅将传统物流从产销过程的附属地位中解放出来,而且把商流、信息流纳入自身的产业链,通过系统性自动与联合性互动,产生前向与后向的连带效应,推动生产者和经营者减少库存和实现零库存,节约费用、时间和空间,在专注本业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回报,进而使社会生产过程更经济有效。
二、我国物流业与现代物流业相距较远,实现完全的对接尚需待以时日。
客观地说,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物流业的进步是十分迅速的。物流理念逐步更新,总体规模不断扩大,专业化水平有所提升,这些都是不容否定的事实。但是倘若用纵比的进步来掩盖横比的落后,显然有百害而无一利。事实上,我国物流业与现代物流业相比,其差距是不言而喻的。
从物流的体制看,我国物流业的组织化程度较低,空运、铁路、公路等专业化物流系统分割运营、各自为政,这在一定程度上肢解了物流资源社会化配置的综合效益;而星罗棋布的产销企业都各自从事规模不等的物流运营,仅物流设施分建引起的浪费就无法估量。系统分割、资源分散的物流运营体制的长期存在,映射出“大而全”、“小而全”传统经营理念的根深蒂固,而用牺牲效益的代价来换取所谓的“自由度”,构成了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轨的最大障碍。不仅如此,这种作为同时反映出经济发展驱动的社会分工动力不足,流通现代化和产业化的水平较低,各环节独立运作既成的效益不足以引起广泛的重视。而名为国家所有实为部门所有的专业物流系统;往往利用对物流资源的垄断构筑壁垒,获取较高的市场份额和高额的经营利润。本该是推动物流社会化的主导力量转变为阻碍这一进程的樊篱,使得在市场作用比较弱小而部门力量相对强大的初期,物流社会化步履维艰。
从物流的效率看,普遍开花的自办物流降低了资源利用应有的集中度,而物流设施简陋和管理水平落后,必然引发在途时间长、途中损耗大、运输费用高、便利程度差等问题。就全社会而言,国民经济各产业链是互相依存的整体,物流业的低效运行势必拉动流通速度的放慢,并使生产周期因此而延长,进而影响社会经济运行的节奏。就专业物流而言,行业分割和部门垄断的存在,使得部分物流资源成为稀缺,并对竞争机制的进入形成屏障,一定程度的市场失灵必然助推价格水平的上扬,垄断资源的部门可借机获取垄断利润。而物流成本的不断攀升,无形中强化了工商企业自办物流的欲望。对大量分散的工商企业来说,自办物流引起的物流资源利用不充分以及不流动,被效率和效益的忽略不计掩盖了,家家建仓库,户户有储备,占用了大量的库位,也耗去了大量的资金。
从物流的层次看,我国现有物流业在很大程度上仍局限于“物品流通”,把物品从此处运往彼处似乎就是物流的全部,以致于许多人士把物流与运输等而同之。这种认识虽不免有点肤浅,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物流业所处的层次。物流、商流、信息流交织在一起,企业内部的考核仅视物流部门为本企业服务所发挥的效率,至于物流设施是否充分利用则另当别论。必须承认的事实是,由于自给自足的理念影响深远,大小仓库林林总总,自办物流为主的格局仍会维系相当一段时间。另一方面,普及现代物流理念,传播现代物流方式,对传统物流体系的改组和再造,发展壮大“第三方”物流或后勤保障型物流,都需待以时日。因此,我国物流业层次的提高将会是一个渐进和替代的较长过程。
三、立足实现基础,着眼长远发展,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振兴我国物流业。
我国物流业的成长,有赖于坚实的经济基础、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科学的管理体制。鉴于我国现有的工业化水平,以及长期形成的观念障碍和体制惯性,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现实途径是走改造与创新并举的路子。
大力弘扬先进的物流理念。用先进的物流理念替代传统观念,是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先导。当务之急是要充分调动理论和舆论的力量,实事求是地介绍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美的先进物流理念、供应链管理理论以及跨国公司在我国的物流运作模式,强化物流是管理、物流是服务、物流是产业的理念,阐明现代物流业在专业化、社会化、规模化方面的优势及其广阔前景,使更多的人了解、关注、支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。同时,有选择地介绍世界各国发展物流业的有为之举和成功经验,借他山之石,采众人之长,选择适合我国物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。在此基础上,结合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,对传统物流业进行全方位的调整、扬弃和创新,推进其向现代物流业转变,提高我国物流业的集约化水平。另一方面,按照循序渐进、逐步接轨的原则制定我国物流业长远发展规划,引进国外先进的物流运作模式,组建一批现代的新型物流企业,为我国物流业与国际接轨提供示范。
加快进行多方位的资源整合。针对我国物流业高度分散、各自为战的现实,从提高运营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的要求出发,有必要对物流产业进行不同层面的整合。对已成体系但相互分割的专业物流系统,应通过市场效应将其逐步纳入集中管理、统一配置的体系,建立功能齐全、资源共享、服务便捷的物流服务网络。对经济实力雄厚、物流业务较大的企业,鼓励其对物流功能、资产、供应链进行整合,并将剩余的物流力量向社会开放,提高物流营运的效率进而降低物流总成本。对大量分散的由工商企业自办的物流,则应通过竞争行为实现社会物流与自办物流的成本对比,驱动其将物流业务分离出去交给社会化的物流经营机构,逐步向零库存目标迈进。
加大政府对物流业成长的作为。现代物流业是开放式、竞争性的服务业,在我国也是一个处于成长初期的行业,政府的导向政策和必要扶持不可缺少。笔者认为,这种政策导向应集中体现在三方面:一是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。核心是制定统一的运行规则、政策条件和发展机遇,培育统一开放的全国大市场,让所有物流经营主体平等竞争优胜劣汰,充分借助市场的力量促进物流业的成长。二是制定物流产业发展战略。明确不同地区、不同行业、不同层次的规划,国有物流资产进行市场化整合的制度,外资进入我国物流业的相关规定,物流产业核算体系及物流信息资源的管理等等,构造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物流产业管理体制。三是实行选择性的政策支持。运用先进现代技术改造传统物流设施,组建跨地区、跨行业、跨国界的新型物流系统,建立物流科研体系和培养专业人才,发展初期给予宽松税收政策等等,通过一定的政策取向引导我国物流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。
现代物流业对传统物流业的替代,是一个较长的渐进过程,除了上述措施以外,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哺育。只有目标明确、措施可行且环境良好,中国才会在不久的将来跻身于世界物流业大国之列。
商业从手工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交换,标志着社会第三次大分工的顺利完成。这次分工的直接动力是:专业化的分工能有效节约社会劳动,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。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,商业的产生和发展不仅造就了一个新兴而独立的行业,同时也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。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,生产者所需的原材料要通过一定方式进入生产过程,经营者所购商品要通过一定途径到达消费环节,这就有了产生物流的经济动因。在生产经营规模和销售辐射半径较小时,各经营主体自办物流具有快捷和灵活的优势。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生产力的发展不会止步,产业之间及产业内部的分工也日趋深细。受此大势影响,工商企业内部逐步出现商流、物流、信息流分离的倾向。对规模不大的众多经营主体来说,自办物流与社会物流的效率和效益比较,也成为其经营决策必须考虑的问题。
如果说商业的出现,引起销售职能与生产职能分离的话,那么物流业的凸显则意味着物流与商流、信息流在更高层面的融合。有一点必须提及的是,这种形似分离实为融合的趋向并不取决于人们的意愿,而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。可以肯定地说,以社会化、专业化实现效率优先的现代物流业,是对传统物流理念的扬弃。
长期以来,人们将物流视作产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。要实现生产过程的继起,要完成商品-货币的惊险跳跃,物流就不可或缺。在这里,物流仅仅是“物品运输”的化身,物流过程从属于产销过程,物流效率淹没于经营效率。它只是工商企业产销链中的一个螺丝,运作系里的一个部件。现代理念则把物流看作是一种资源,不同的配置能产生不同的效益,科学配置与组合能够大大提高物流的效率;已有的经验表明,在政府配置与市场配置、分散配置与集中配置中,后者的效率大大高于前者,这也是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运营效率差异的原因所在。对工商企业而言,用最短的时间、最好的方式、最优的服务实现商品实体的空间转移,昭示着效益最大化目标的部分实现。对全社会而言,减少物品的重复对流,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物流设施的效能,意味着物流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节约。
传统理念习惯将物流诠释为“物品流通”,也就是运运货物而已,无足轻重。在此观念支配下,物流成为仓储运输的一个环节,有货就流,无货就不流。快流慢流、多流少流似乎无碍大局,至于核算、效率、效益更没有谈的必要。现代理念的理解则迥然不同,认为物流是接受生产者、经营者要约,实行集中采购与分拣,分送至各要约人的系统过程,并表现出“第三方”形式的独立人格。这种物流藉分离采购行为与销售行为实现分工专业化,将物流功能从生产者和经营者那里剥离出来凝聚在一起,借助现代科技进行系统而有效的整合,最大限度地获取分工专业化带来的收益,进而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。这种独立地位和专业运作,不仅将传统物流从产销过程的附属地位中解放出来,而且把商流、信息流纳入自身的产业链,通过系统性自动与联合性互动,产生前向与后向的连带效应,推动生产者和经营者减少库存和实现零库存,节约费用、时间和空间,在专注本业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回报,进而使社会生产过程更经济有效。
二、我国物流业与现代物流业相距较远,实现完全的对接尚需待以时日。
客观地说,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物流业的进步是十分迅速的。物流理念逐步更新,总体规模不断扩大,专业化水平有所提升,这些都是不容否定的事实。但是倘若用纵比的进步来掩盖横比的落后,显然有百害而无一利。事实上,我国物流业与现代物流业相比,其差距是不言而喻的。
从物流的体制看,我国物流业的组织化程度较低,空运、铁路、公路等专业化物流系统分割运营、各自为政,这在一定程度上肢解了物流资源社会化配置的综合效益;而星罗棋布的产销企业都各自从事规模不等的物流运营,仅物流设施分建引起的浪费就无法估量。系统分割、资源分散的物流运营体制的长期存在,映射出“大而全”、“小而全”传统经营理念的根深蒂固,而用牺牲效益的代价来换取所谓的“自由度”,构成了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轨的最大障碍。不仅如此,这种作为同时反映出经济发展驱动的社会分工动力不足,流通现代化和产业化的水平较低,各环节独立运作既成的效益不足以引起广泛的重视。而名为国家所有实为部门所有的专业物流系统;往往利用对物流资源的垄断构筑壁垒,获取较高的市场份额和高额的经营利润。本该是推动物流社会化的主导力量转变为阻碍这一进程的樊篱,使得在市场作用比较弱小而部门力量相对强大的初期,物流社会化步履维艰。
从物流的效率看,普遍开花的自办物流降低了资源利用应有的集中度,而物流设施简陋和管理水平落后,必然引发在途时间长、途中损耗大、运输费用高、便利程度差等问题。就全社会而言,国民经济各产业链是互相依存的整体,物流业的低效运行势必拉动流通速度的放慢,并使生产周期因此而延长,进而影响社会经济运行的节奏。就专业物流而言,行业分割和部门垄断的存在,使得部分物流资源成为稀缺,并对竞争机制的进入形成屏障,一定程度的市场失灵必然助推价格水平的上扬,垄断资源的部门可借机获取垄断利润。而物流成本的不断攀升,无形中强化了工商企业自办物流的欲望。对大量分散的工商企业来说,自办物流引起的物流资源利用不充分以及不流动,被效率和效益的忽略不计掩盖了,家家建仓库,户户有储备,占用了大量的库位,也耗去了大量的资金。
从物流的层次看,我国现有物流业在很大程度上仍局限于“物品流通”,把物品从此处运往彼处似乎就是物流的全部,以致于许多人士把物流与运输等而同之。这种认识虽不免有点肤浅,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物流业所处的层次。物流、商流、信息流交织在一起,企业内部的考核仅视物流部门为本企业服务所发挥的效率,至于物流设施是否充分利用则另当别论。必须承认的事实是,由于自给自足的理念影响深远,大小仓库林林总总,自办物流为主的格局仍会维系相当一段时间。另一方面,普及现代物流理念,传播现代物流方式,对传统物流体系的改组和再造,发展壮大“第三方”物流或后勤保障型物流,都需待以时日。因此,我国物流业层次的提高将会是一个渐进和替代的较长过程。
三、立足实现基础,着眼长远发展,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振兴我国物流业。
我国物流业的成长,有赖于坚实的经济基础、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科学的管理体制。鉴于我国现有的工业化水平,以及长期形成的观念障碍和体制惯性,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现实途径是走改造与创新并举的路子。
大力弘扬先进的物流理念。用先进的物流理念替代传统观念,是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先导。当务之急是要充分调动理论和舆论的力量,实事求是地介绍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美的先进物流理念、供应链管理理论以及跨国公司在我国的物流运作模式,强化物流是管理、物流是服务、物流是产业的理念,阐明现代物流业在专业化、社会化、规模化方面的优势及其广阔前景,使更多的人了解、关注、支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。同时,有选择地介绍世界各国发展物流业的有为之举和成功经验,借他山之石,采众人之长,选择适合我国物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。在此基础上,结合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,对传统物流业进行全方位的调整、扬弃和创新,推进其向现代物流业转变,提高我国物流业的集约化水平。另一方面,按照循序渐进、逐步接轨的原则制定我国物流业长远发展规划,引进国外先进的物流运作模式,组建一批现代的新型物流企业,为我国物流业与国际接轨提供示范。
加快进行多方位的资源整合。针对我国物流业高度分散、各自为战的现实,从提高运营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的要求出发,有必要对物流产业进行不同层面的整合。对已成体系但相互分割的专业物流系统,应通过市场效应将其逐步纳入集中管理、统一配置的体系,建立功能齐全、资源共享、服务便捷的物流服务网络。对经济实力雄厚、物流业务较大的企业,鼓励其对物流功能、资产、供应链进行整合,并将剩余的物流力量向社会开放,提高物流营运的效率进而降低物流总成本。对大量分散的由工商企业自办的物流,则应通过竞争行为实现社会物流与自办物流的成本对比,驱动其将物流业务分离出去交给社会化的物流经营机构,逐步向零库存目标迈进。
加大政府对物流业成长的作为。现代物流业是开放式、竞争性的服务业,在我国也是一个处于成长初期的行业,政府的导向政策和必要扶持不可缺少。笔者认为,这种政策导向应集中体现在三方面:一是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。核心是制定统一的运行规则、政策条件和发展机遇,培育统一开放的全国大市场,让所有物流经营主体平等竞争优胜劣汰,充分借助市场的力量促进物流业的成长。二是制定物流产业发展战略。明确不同地区、不同行业、不同层次的规划,国有物流资产进行市场化整合的制度,外资进入我国物流业的相关规定,物流产业核算体系及物流信息资源的管理等等,构造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物流产业管理体制。三是实行选择性的政策支持。运用先进现代技术改造传统物流设施,组建跨地区、跨行业、跨国界的新型物流系统,建立物流科研体系和培养专业人才,发展初期给予宽松税收政策等等,通过一定的政策取向引导我国物流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。
现代物流业对传统物流业的替代,是一个较长的渐进过程,除了上述措施以外,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哺育。只有目标明确、措施可行且环境良好,中国才会在不久的将来跻身于世界物流业大国之列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